第一,跟随免费的潮流

请注意“免费”这个关键词,应该去寻找人们在哪些方面使用不花钱的新技术,或者有了什么不走钱的新爱好。以及看看哪些领域在出现物物交换,或者共享模式。

为什么要看免费的潮流?你想一想就知道了,这是跳过金钱,用大众的激情来评估新技术的价值。

 

第二,关注人们愿意如何浪费时间

一方面,是去研究人们愿意主动把空闲时间浪费在哪里。这一点文旅行业和共享办公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,我们说人们愿意寻找“附近的远方”,就是想要回答“有哪些目的地创造了不同寻常的时间使用方式”。所以瑞安办公、十里芳菲都在这个问题上努力。

另一方面,还可以去注意人们不得不在哪里把时间浪费掉。比如填写表格、做家务等等。这些人们不愿意却必须花时间做的事情,如果能够提供替代性服务,那往往就意味着商业机会。所以你看特斯拉为什么要做人形机器人,马斯克也说,就是为了帮人们替代掉那些重复、无聊的工作。

 

第三,要去关注新词的出现,也就是流行语

这些年来,中文互联网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一个争论,说“十动然拒”“yyds”这一代一代网络流行语的泛滥,象征着“中文已死”,年轻人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了。包括互联网行业很喜欢说各种黑话,“闭环”“抓手”“赋能”,有些知识分子都认为这是一种悲哀。

但是,新词的出现,也许意味着它对应的事情难以定义,这件事情非常先进,先进到还没有现成的语言能够表述它。所以,新词和俚语的盛行,可能恰恰表明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。

 

第四,基于现状去做推算,假设迄今为止的趋势会继续下去

最简单的,比如说我们可以假设,杭州这个城市未来几年人口的数量会持续地增加。

类似的推算当然可能准确也可能错误。但哪怕结果错误,推算也能够带来有价值的信息,因为它能够帮你了解人们期望看到什么。像前面提到人口趋势,我们当下能够看到全中国都在开放三胎,这就是整个中国期待当中未来的样子。

这种期待,我们可以称之为“官方未来”。官方未来虽然不一定会发生,但它反过来也会告诉你,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。比如说,中国的官方未来是人口繁荣,那在未来10多年的中国,就肯定不可能出现收紧生育的政策。

 

第五,观察空白

更确切地说,是观察两个不相关领域的重叠地带,想象它们融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。比方说,农业+人工智能,去想一想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可以增加和改善农业的效率?

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各个领域之间的空白地带链接起来。你想出了答案,可能就是一个创新和一个机会。

关于这个点,陆奇在他的年度分享中也提到类似的观点,观察技术和商业需求之间的组合和连接处,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。

 

第六,去想象有什么事情在当下是不可思议,但在未来是可能发生的

举个例子:比方说,人跟机器人结婚,在未来会不会有可能发生呢,到了那个时候,我们是要给机器人公司下聘礼吗?

想象了这样一个画面,再倒过来问自己:假设这件事真的实现了,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?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实现这件事?它实现的过程中还会引发什么事?或者,像我们前面举的那个人跟机器人结婚的例子,假如社会伦理不允许它发生,那也可以去讨论,社会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,来阻止这件事的发生?

这样想问题,既是在锻炼想象力,也是在面向未来寻找新的机会空间。

再比如,到了2035年,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GDP国家,届时可能产业也完成了升级,那从这个结果倒推,你可以思考一下处在那个时代,你可以做什么工作?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,使之能够跟随时代一起到那个时刻的到来。

 

第七,情景预设法

这个思考技巧也是要运用想象力的,但它不是要你去设想不可思议的未来,而是去想象当下也可能发生的真实场景。

比方说,你所在的公司突然被竞争对手收购了,你的岗位需要从你和对方公司同等岗位的人选里面二选一,那你该做何准备从而让自己留下来?

这件事当然发生的概率很小,但你要是连这都想过了,那未来公司要是发生类似的突变,你也不会乱了阵脚。

玻璃大王曹德旺,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个习惯,他说自己每晚9点会躺到床上,但并不马上睡着,而是在心里把当天待人接物的经过都回想一遍,去反思自己哪里可以做得更好。曹德旺这不是去设想没有发生过的事儿,而是去复盘真实经历,但效果上两者是类似的,都是能让自己下次为人处世的时候可以更得体和有效。